首页 > 交大声音
​史宏波 李尉清: 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日期:2022-12-12   访问:3208    作者:​史宏波 李尉清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厚植富足的物质基础,又要持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换言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固然需要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但同时也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结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夙愿和梦想,必须充分发挥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以精神感召人、凝聚人、激励人,形成中华儿女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孕育于民族向心力、肇始于理论创新力、发展于实践牵引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历经百年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创新突破的逻辑结果。因而,我们需要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置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的大历史视野中进行缕析,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的源起和生成。

1. 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孕育于民族向心力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2]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的劫难之中。从此,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开始探寻现代化之路。但无论是洋务派、改良派还是革命派,他们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寻,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中华民族在探寻现代化的十字路口陷入迷茫和彷徨,在精神上更是心无所依、失魂落魄。直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被中国共产党人掌握,中国人才有了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3]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运动。从被动向主动、从自卑向自信的精神转变,形成了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坚强精神意志和崇高精神信仰。尤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艰苦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4]为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筑牢了坚实的精神支柱。

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实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上的涅槃重生,更是积蓄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纷扰动荡的时局催生了无数仁人志士的精神觉醒,从此中华民族精神上也迎来了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转折。在这场现代转型的危机中,中华民族没有沉沦于西方侵略的浩劫,没有止步于走向现代化的荆棘丛生的道路,而是顽强斗争、奋起勃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对民族命运和国家现代化的深切关照,将中华民族的精神从一种朴素自发的心理意识升格为系统化的理论形态,使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拉开了从文化自在到文化自觉的帷幕。尽管中华民族现代精神的“涅槃”艰难曲折,但迸发出的思想火光照亮了中国人探寻现代化的道路,成为具有决定性的精神觉醒,激扬和振奋了中国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了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深厚精神根基。

2. 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肇始于理论创新力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思想史上最璀璨的明珠,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理论武器和实践指南,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力量,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的源泉所在。

中国式现代化是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真理光芒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5]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才能在实践中彰显真理光芒、输出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不断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就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不断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的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科学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课题,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时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导向定航。中国式现代化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来继续推进和拓展。同时,在积极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3.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发展于实践牵引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长期艰辛探索和实践创新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创新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把自己的指导思想、根本宗旨、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内蕴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为团结亿万人民,激发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提供思想武装、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 

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开启于在拯救民族危亡中的中国革命实践之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把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号召和带领中国人民为推翻“三座大山”、扫清中国走现代化道路的障碍而进行革命斗争。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6]进行了实践探索,中国人民为建设新中国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干劲。此后,党又提出了“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为内容的“四个现代化”,“四个现代化”的理论形成与实践开展,集中体现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中国走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以后,党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现代化建设迈出愈加坚实的步伐,中国人民深受鼓舞,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7]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8]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9]党的十七大又将“和谐”的发展目标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涵,进一步深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从战略高度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历史进程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实践中逐渐推进、逐渐拓展和完善的现代化,既包括物质的现代化又包括精神和文化的现代化,彰显了精神和文化的自信自强。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在古今相继中积淀、在中外相殊中彰显、在知行相济中转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具有逻辑明确的层次和结构。从“历史—现实”延展的层面去梳理,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在时间的相继中传承积淀;从“中国—世界”展开的层面去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在空间的互构中彰显特色;从“认识—践行”转化的层面去探察,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在实践的沃土上开花结果。不同层次和结构的精神力量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共同形成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动力。

1. 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在古今相继中积淀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精神文明是为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的精神力量,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追求的航向。没有精神文明,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巩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一于为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的精神文明实践之中,夯实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共识和价值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传承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沃土、思想资源、精神血脉和源头活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才能根深叶茂。二者的关系可以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传承与创新的意义上获得贯通和融通,更可以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相互开辟新境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遵循,“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11]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亿万人民明晰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指向,让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不断得到科学理论的丰厚滋养,进而凝聚成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持续推动中华文明向更高的历史形态演进。

2. 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在中外相殊中彰显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种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2]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宽广的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现代化,具有现代化的一般含义,但它绝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再版”,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根据国情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之源。

中国式现代化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发展的现代化,而不是什么别的现代化。“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13]中国国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基点上的现代化,绝不会走一些西方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老路。中国主张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道义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所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超越了资本逻辑驱动的现代化,是与西方现代化有根本区别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共同富裕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价值诉求。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集团的利益。正因为无私,方有力量,方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3. 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在知行相济中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14]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不是一种脱离现实、独立存在的抽象作用力,而是能够促进实践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15]精神力量作为马克思话语中的一种批判的武器,可以通过掌握群众变成一种物质力量。毛泽东基于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科学把握,提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16]诚然,物质基础对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但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终究不能忽略精神力量对实践的积极推动作用。正如他所指出的:“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17]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没有人民的精神富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失去了持续追求物质富足的精神动力。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能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精神推动力和价值引导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伟大事业,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和真心拥护,必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确立起来的价值体系,是基于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集中呈现出来的现代价值观念。这一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道义性的现代价值观念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心聚力的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需要紧密联系、互相适应,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在提高引领力、增强凝聚力、强化感召力中实现


在中国共产党探索和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历程中,始终重视积蓄和发挥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绵延不绝的精神动力。进一步推进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的新征程,需要花大力气、下实功夫找好着力点,千方百计夯实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的思想基础、价值基础和群众基础,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1. 建设好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建设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18]的迫切需要。意识形态关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主义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们必须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提供精神力量。

第一,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举旗定向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来说都是头等大事。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我们党自成立之时,就高扬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旗帜。百年来,无论时代形势如何变动不居,党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地位的极端重要性,这是我们党把握治党治国规律的根本要求。新时代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地位,运用好这一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二要继续推进伟大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理论创造,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第二,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在任何时候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都不能旁落。毛泽东曾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搞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无论革命也好,反革命也好。”[19]可见,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道路,关乎旗帜,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因此,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一要坚持以党管意识形态为实践遵循,严格实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各级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负总责,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二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第三,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20]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展现为一个同根同源的庞大系统和整体,是党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坚强战斗力的精神根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反映了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提供了持续精神动力。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时代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持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不断赓续延展,激扬着走向未来的磅礴伟力。精神的力量一旦激活,就会转化为实践力量。因此,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一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来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强大生命力;二是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强党功能;三是用好红色资源,在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精神力量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 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要素。”[21]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越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就越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构建蕴含强大精神力量的核心价值观。社会系统的安定团结、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始终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明方向,坚定全党全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为中华儿女创建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国式现代化内嵌的核心价值观既是对历史的总结和价值的提炼,同时作为一种强大精神力量引导和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

第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2]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一是深植底蕴,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当然,这种汲取必须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纳入当代中国的价值理想追求,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构成要素,展现出现代功能和价值。二是筑牢支柱,传承好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独具特色的精神标识,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蕴藏中国革命的红色基因、承载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新时代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要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和赓续革命精神。三是点亮未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立足国情与时代,坚守立场与原则,着重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精神支撑和价值灵魂。

第二,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崇高的信仰、如磐的信念、必胜的信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强有力的价值系统,是引领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信仰、信念、信心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跨越艰难险阻、经受历史考验的精神支柱,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孜孜以求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强大精神动力。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一要与时俱进地加强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理论武装。理论越彻底,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就越深刻,就越有利于掌握群众,越有利于人们坚定信仰、信念和信心,把精神力量转化为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物质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是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的根本所在。二是要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坚定人们的信仰、信念、信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伟大实践更有利于坚定人们的信仰、信念、信心。

第三,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是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及重要体现。社会文明程度事关国家软实力和国家形象,事关民族的身份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但要依靠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更要依靠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家形象,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和支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一要以理想信念夯实社会文明的基石。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理想信念越坚定,人的精气神越硬朗,精神和道德追求就会越高尚,就越有益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担当历史责任、实现人生价值。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文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明德修身的根本遵循,是人们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三要以中华传统美德丰富社会文明内涵。中华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建设的不竭源泉,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彰显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和永恒魅力,使之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成为社会文明程度的鲜明标识。四是要以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续写中华文明的辉煌。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底气,把社会文明程度推进到新的高度,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才能大大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底气,续写中华文明的新辉煌。

3. 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此找到凝聚中华儿女精神力量和创造伟力的最大公约数,使全国各族人民、各行各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一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每项工作能够维护好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从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共同理想。现代化不仅要追求“做大蛋糕”,更重要的是探索如何“分好蛋糕”,后者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最终发展方向。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就是因为他们是真正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主体,是真正“做大蛋糕”的人。如果做蛋糕的人最终只能分到一小块蛋糕,而不劳而获者却能坐享其成,那么蛋糕的制作者也不会再有制作蛋糕的精神动力。也就是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使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能够为全体人民充分共享。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认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凝聚共识中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二要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鼓励人民群众在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果的同时共同参与建设,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形成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维护人民、服务人民,必须依靠人民,同时,只有最大限度地依靠人民,才能更好地维护人民、服务人民。人民群众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受益主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根基在人民、智慧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不是来自个人英雄的孤胆豪情,不是来自天地神祇的普世福音,而是源于每一个平凡的中国人辛勤劳动、踏实奋斗的具体实践。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充分激发人民群众投身伟大事业的创造活力;只有主动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营养,才能通过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各项工作服务于民、落实于民;只有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建议,才能使人民群众对中国式现代化成果真满意,对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真信服。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过程中始终体现群众意愿,在人民和历史的考验中凝结成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10][11][12][1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1.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4]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5][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9.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7.

[7][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379.

[9]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5.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05.

[1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9.

[16][17]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1,320.

[19]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5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53.

[2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1:8.

[21]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