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交大声音
张远新 王 钊: 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重超越及其显著优势
日期:2022-11-15   访问:3271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这一重要论断内涵深刻,主旨明确,既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又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现代化模式的根本区别。现代化一般是指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全面变革的过程,其核心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和人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是近现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题和潮流。从世界现代化几百年发展的历史进程看,由于奉行不同的价值取向,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追求不同的发展结果,现代化有两种典型模式:资本主义现代化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二者虽对人类社会发展都起到了较大推动作用,但也存在着明显弊端。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后发型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它不仅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指明了实现现代化的方向和路径,而且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双重超越,彰显出显著的优势。


一、世界现代化的两种典型模式


资本主义现代化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两种典型模式,分别代表了世界现代化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并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从实际效果上看,这两种现代化模式各有其贡献与弊端。

(一)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贡献与弊端

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是以资本主义基本制度、价值观和近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其显著特征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为逻辑、以市场为机制、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贡献表现在:(1)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从18世纪中叶开始,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都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从1770年到1840年的70年中,英国工人每个工作日的生产率平均提高了20倍,[3]创造了难以想象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大多数又以资本的形式投入到生产和商业中,产生更多的财富。再从商业来看,贸易量也大增。1715年至1787年间,法国从海外输入的商品增加了10倍,而出口商品增加了7-8倍。英国的贸易同样如此,从1698年到1775年,进口和出口商品都增长了500%~600%。[4]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促进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由于资本主义对剩余价值的贪婪追求,由于资本主义不断向全球扩张,打破了过去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使各民族间物质、精神的交往和依赖越来越紧密,由此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不断由地方和民族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3)实现人类文明的跃进。资本主义在全球的疯狂扩张殖民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迫使这些民族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行资本主义文明,从而“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5]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但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也存在着种种弊端:(1)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形成、对立和矛盾的尖锐。由于资产阶级贪婪、疯狂地进行原始资本积累,极大地加速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近代以来的两大对立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产生。例如,仅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格兰资产阶级政府就先后通过了近4000个圈地法案,[6]强力加速圈地的进程,大批的破产农民成为工厂的廉价劳动力,1811年至1820年达到214000人,1821年至1830年达到267000人。[7]这个过程充满了暴力、血腥和残酷剥削。由于两大阶级的经济、政治及社会地位完全不平等,由于社会财富占有和分配异常不公,由于阶级压迫异常严重,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从一开始就是对立矛盾的,并日益尖锐化,这也为资本主义灭亡准备了“掘墓人”。(2)导致现代民族国家间的对立和矛盾的尖锐。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先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列强,几乎都干起了贩卖奴隶的罪恶勾当和发动疯狂的战争掠夺。据不完全统计,仅1783年至1793年10年间,英国贩卖黑奴的人数就达30多万。被贩卖的不仅有黑奴,还有华工。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被贩卖到世界各地的华工多达1200万人。[8]奴隶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剩余价值,也在人间犯下了累累罪行。同时,先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列强还对其他民族进行疯狂的战争掠夺,成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史上最肮脏的一页。据资料显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被资本主义国家侵占的殖民地面积达7490万平方公里,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口达9.3亿,占当时世界人口的56%。[9]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以牺牲其他民族利益为代价的,这也导致了现代民族国家间的异常对立和矛盾的异常尖锐。(3)使人与人的一切关系都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资本主义现代化信奉金钱至上、利润至上,使人类社会的一切关系最终都沦为金钱关系,这严重扭曲了人类的价值观,使人类生存和发展失去了应有的尊严、价值和意义。

显然,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虽然在历史上曾经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也引发了种种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冲突,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大批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蓝本的后发现代化国家,更多的是陷入了经济长期停滞、社会矛盾激化和政治动荡不安的“发展陷阱”。因此,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并不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普世模式。

(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贡献与弊端

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这一模式首先是由列宁奠定和探索的。1917年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政治前提。同时,列宁还对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新经济政策”,找到了一条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然道路;对俄国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极吸收资本主义的有利因素;建立适应社会主义需要的“商业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电气化和农业合作化;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等。这些理论和实践对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因列宁去世过早,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设想和实践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长达31年之久,架构了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主要内容。这一模式从总体上讲,就是“公有制+指令计划+集权型国家机构”的基本格局。其基本特征是: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化的公有制形式,即国家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不允许私有经济的存在;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所有权和经营权均归于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重、轻、农的发展序列。在政治体制方面,以党代政、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执行机构;过分强调国家专政和镇压职能,忽视民主和法制建设。在思想文化方面,对思想文化严格控制,个人迷信和崇拜严重。 

无论是从大历史观来看,还是从实际效果看,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贡献都是不可抹杀的。主要表现在:(1)确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它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为广大劳动人民谋福祉,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制度前提。(2)探索出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苏联依赖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统一调配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高积累、低消费,依靠自己力量,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大国。二战前苏联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达13%,1953年同1913年相比,苏联工业总产值增长20.43倍,国民收入增长12.67倍。[10]实现了苏联工业化,也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3)凸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势。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有力保证了卫国战争的胜利,而且促进了战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成功,第一个把人造卫星送上天,第一个把载人宇宙飞船送上天,显示了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优势。

但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如:计划经济体制统得过多、过严、过死,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使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高度集权,以党代政;大搞真理垄断和个人崇拜;等等。这些弊端使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因逐步僵化而走向崩溃边缘。 


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和推进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就把实现现代化作为不懈奋斗的伟大目标,并成功地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一,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探索和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社会条件。第二,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又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探索和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夯实了制度基础。第三,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索。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会上提出了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1]这是我们党对四个现代化的最初表述。1964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周恩来又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2]这是我们党对四个现代化的正式表述。不仅如此,毛泽东还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第四,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艰辛的实践探索。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完整建立起来,农业产量不断提高,科教、文卫、体育等事业蓬勃发展,“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屡获突破。但是,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工作中急于求成,特别是十年“文革”的严重影响,这一时期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也出现了严重曲折,但这些探索和曲折为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准备,积累了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开创性贡献。首先,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一系列深刻论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第一,中国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邓小平指出:“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13]社会主义的中国只有建立在现代化的基础上才能巩固。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强调:“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14]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邓小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15]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江泽民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包括富强、民主、文明等内容,胡锦涛进一步提出: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16]等五个方面,现代化的内容日益全面。第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分“三步走”。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7]这些论述为新时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其次,开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路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不断回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地开辟、并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路径。再次,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推进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政治上,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文化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建设上,取消农业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一时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首先,深刻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针。一是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8]这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二是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9]这明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色。三是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0]这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四是擘画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21]这使中国式现代化的近景图、远景图更加明晰,路线图、施工图更加具体。五是提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应坚持的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22]这指明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遵循。其次,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方位,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和目标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3]新时代意味着我国已从“未发展起来”时期进入到“发展起来”时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的奋斗目标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两点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后一点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出了目标指向。再次,领导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经济方面,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八万元,国家经济实力大为增强。政治方面,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政治局面团结稳定。文化方面,党对意识形态领导权全面加强,人民群众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提升。社会事业方面,社会治理水平大幅度提升,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全社会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意识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这一时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重超越及其显著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国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和平发展,既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成功超越,又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超越,彰显出显著的优势。

(一)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

1.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成功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多党内耗的体制弊端,彰显了政治领导优势

资本主义现代化在政党体制方面,一般都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这种政党体制虽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显著的弊端:多党内耗,执政能力低下;金钱交易,违背民主价值;政局动荡,内阁更迭频繁,从而引发经济社会的混乱和冲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特征也必然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2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一是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想是共产主义,政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质的规定性。二是制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党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先后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对我国各个时期的现代化建设都起到了直接引领作用。三是总揽全局、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现代化建设中,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集中力量,着力增进人民福祉,着力建设重大工程,着力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平稳高效地向前推进。四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加快建立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国防尖端科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主要是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是统筹“两个大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才能卓有成效地推进,并取得巨大成就。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多党内耗的弊端,彰显了政治领导优势。

2.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成功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以金钱为中心的价值观,彰显了人民至上优势

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逻辑为主导、以金钱为中心的现代化,其目的就是不择手段,攫取高额利润。其结果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但也造成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严重的两极分化和激烈的社会冲突,导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2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人民立场,努力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坚持以人民为目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这是由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基因和价值目标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道义追求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其初心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其制度目标就是保障人民共享财富、共享民主;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胸怀天下的理念,其国际情怀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极大地凸显了其道义性、正当性和进步性,对现代化建设起着引领作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仅让中国人民站起来,而且让中国人民富起来,现在正向着美好生活迈进,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以金钱为中心的贫富两极分化的价值观及其危机,极大地彰显了人民至上优势。

3.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成功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剥削掠夺之路,彰显了和平发展优势

由于资本逻辑的强势主导和强权政治的野蛮霸凌,资本主义现代化走的是一条“残酷剥削和扩张掠夺”之路。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相伴相随的,始终是资本逻辑宰制、野蛮残酷剥削、殖民战争掠夺、全球对抗冲突等内生性问题。资本主义现代化不仅引发了国内各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而且引发了民族国家之间的对抗和冲突,给全球人民和发展带来无穷的灾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也必然走和平发展的基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26]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根本任务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是以满足本国人民根本利益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出发点的,这就消除了战争的根源;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国家,发展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同时,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始终秉承“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精神和理念。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然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要义包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对外开放,推动建设持久和平繁荣的和谐世界;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永远不称霸不扩张,始终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推进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坚持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精神面貌极大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重要进展;绿色发展深入人心,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的建设路径,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强必霸”的逻辑,开辟出一条“强而不霸”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路,彰显了和平发展优势。

(二)中国式现代化对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超越

1.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成功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脱离实际的弊端,彰显中国特色优势

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一个重要弊端,就是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实行纯粹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过度追求重工业,其结果是,经济体制严重僵化,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需求严重短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也必然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要想发展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27]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基数庞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科学文化不够发达;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就要求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具体地讲: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独立自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推进现代化建设;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就要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就要提出符合初级阶段实际的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建设举措;就要敢于和善于解决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就要大力推动现代化建设全面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推进现代化建设,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实践证明,从中国国情出发,是中国式现代化顺利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它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脱离国情的弊端,彰显了中国特色优势。

2.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功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度僵化的弊端,彰显了中国制度优势

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制度体制方面,照搬本本,固守教条,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经济上,实行单纯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政治上,高度集权,以党代政;文化上,搞个人崇拜,排斥学术争鸣等。这些弊端最终使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走向僵化和崩溃。

中国共产党确立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可大大激发各类主体活力;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可促进公平和效率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优势,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既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又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既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又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既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又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集中、民主、法治、高效的政治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筑牢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思想和价值引领。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保障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又激发了现代化建设的活力和动能,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度僵化的弊端,彰显了中国制度优势。

3.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成功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片面发展的弊端,彰显了全面发展优势

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重视重工业和军工业发展,忽视轻工业和农业发展;重视经济发展,轻视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这种畸形不平衡的发展既违背了现代化的建设规律,也损害了人民的切身利益,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也必然以“五位一体”为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2008年12月,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28]“五位一体”的思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内容和总体布局更加科学全面协调和平衡。这也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然以“五位一体”为主要内容,它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而且包括社会和生态文明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就成了与中国式现代化“五位一体”主要内容相对应的主要目的。经济现代化的目的是富强,政治现代化的目的是民主、文化现代化的目的是文明,社会事业现代化的目的是和谐,生态文明现代化的目的是美丽。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同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集中研究,这凸显了国家制度和治理现代化的极端重要性。显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也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这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以全面协调平衡发展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片面发展弊端,彰显了全面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1][18][19][20][21][2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5,405.

[3][4][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 译者:吴象婴,梁赤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302,277.

[6][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M].译者:王逸舟.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256.

[7][法]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M].译者:吴艾美等.上海:东方出版社,2012:108-109.

[8]董云虎.中国人权白皮书总览[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4.

[9]王绳祖.国际关系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205.

[10]萧贵毓,张海燕.社会主义思想史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284.

[11][12]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2,439.

[13][1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2,128.

[14][1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251.

[16]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23.

[2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24]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2-07-28.

[25][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71,164.

[27]习近平给“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回信[N].人民日报,2021-08-12.

[2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N].人民日报,2008-12-11.


(《思想理论教育》2022年第11期)